战火淬炼忠诚——老兵杨济桥的烽火记忆与赤子初心

听说有记者来访,一大早,老兵杨济桥便穿上军装,坐在客厅静静等待。军装上,缀着一个又一个勋章,记录着这位老人过往的峥嵘岁月。


7e43d9d08dfd74bd55e0b3f9dfbdb1b2.jpg

杨济桥,金湖县塔集镇双桥村人,18岁入伍,在成都军区50军148师442团任教员、连长等职,1979年2月赴广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他的双手,曾在南疆丛林里,紧握钢枪守卫国土;他的眼睛,曾目睹战友倒在黎明前的冲锋路上;他的脊背,留下了战损创伤凝结成的暗红色“盔甲”。

“1979年2月17日!”杨济桥说出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时,他的胸膛仍像被炮火击中般震颤。那一年,时任成都军区50军148师442团机枪3连2排排长的杨济桥带领全排30多人,响应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随着战斗的号角在群山间炸响,杨济桥带领着士兵犹如一把锐利的尖刀插入了越军防线。


“54号界碑无名高地那一战,真是一场恶战啊!”记忆的片段在杨济桥的讲述中铺陈开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穿越时空”跃然眼前。战斗中,杨济桥的右手被子弹射穿,他随口咬下一截急救带简单处理后便继续战斗。不时有战士被炮火击中受伤,杨济桥便直接撕破军装帮其简易包扎。一番血战后,148师共歼敌650人,圆满完成牵制任务,保障了谅山战役的顺利进行。高地占领了,可平日里朝夕相伴的战友却倒在这片红土之上。杨济桥为牺牲的战友们擦净身体,换上新军装,裹上白布后原地立碑下葬。而他,强忍悲痛,带着视死如归的信念,转身投入到了下一场战斗中,“战争是残酷的,总有战友牺牲在战场上,再也回不来,但我们依然前赴后继,从不惧怕。”杨济桥说。

当时,对越战争的主要武器,是一种体重较轻、便于使用的重机枪。这种武器在长线作战时,会因火药气体的残留在枪管侧面形成明亮火焰,从而暴露机枪手的位置。这便给作战指挥者带来了极大的考验。长期的战斗经验,让杨济桥练就了一身从舌尖分辨硝烟浓度的独家本领。“撤枪!转移!”每次杨济桥都能精准地下达指挥命令,实现最大火力与安全距离的绝妙平衡,有效保证了我方实力。

在一次战备训练中,一名新兵因投弹失误,误将炮弹砸在了距离人群3米远的地面上,全员一下子僵在原地。“卧倒!”随着一声怒吼,千钧一发之际,杨济桥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抄起弹体就往空旷地带扔去,闷雷般的爆破声仿佛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呼啸。就这样,每当危险来临时,杨济桥都用身体和信念为全排士兵筑起生命防线。在这场反击战中,杨济桥所带领的2排士兵,无一人牺牲。

除了残酷暴虐的战争,杨济桥还需应对极端的生存环境。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场流行一句话:“战好打,苦难熬。”这个苦,就是蹲守“猫耳洞”的艰难。“狭小潮湿的猫耳洞,积水夹杂闷热,蛇鼠混合腐味,无不在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40天的反击战,杨济桥就猫在这方寸之间整整40天,就着雨水吞咽发霉的压缩饼干,汗水血水浸透的军装与洞壁的青苔长成了一体,脱去军装时,竟撕下了整整一层带血的皮肉。


战火锻造忠诚,岁月沉淀信仰。战争结束后,杨济桥因作战有功荣获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但在他眼中,光荣的勋章,不在荣誉室的玻璃柜里,而在每道被战火侵蚀的伤痕里,在那些暗黑的黎明前,他曾经紧握钢枪的掌纹里。

如今,杨济桥的生活低调而简朴。“现在生活很幸福,吃得饱、穿得暖!”杨济桥的话中透着满足,这不仅是他对那段浸透血与火的苦难岁月最深情的告慰,也是对今日和平繁荣盛世最真挚的礼赞。

融媒体记者 孔雪

通讯员 刘爱芳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白留伟


淮网,淮安网,淮水安澜,淮安新闻,淮安美食,淮安人才,淮安房产,淮安家居,淮安汽车,淮安教育,淮安旅游,淮安分类信息苏ICP备2024099737号-1苏ICP备2024099737号-11

 苏ICP备2024099737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