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举措推动“粮田”蝶变“良田”

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质量管理和监督,推动“粮田”蝶变“良田”,着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精准施策,建设高产稳产“良田”

农田平整开阔,道路纵横有序,庄稼长势喜人……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扎实推进,如今的种粮户田间管理省心又省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强基础、提产能、促增收为目标,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有效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运行效益。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科学编制《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十四五”“十五五”期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57万亩,其中新建131万亩、改造提升226万亩。因地制宜推进规模开发、连片治理,高质量开展项目建设管理,严格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努力构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格局,夯实农业发展“耕”基。

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并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57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515万亩,占全市59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86.4%。

科技赋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期,在淮阴区马头镇头庄村,江苏中运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内,无人机、智能灌溉系统等正高效运行,助力开展春季田间管理工作。

“通过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作业,每年可节省人工、电费等成本6万元,还节省了大量水资源。”该公司负责人黄正何说,该基地是按照高标准农田“五化”标准建设的,能够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设施智能化、发展绿色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了过去田块分散、道路与排灌设施落后、农田效益不佳的局面,土地机械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平均每亩可实现增产10%。”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负责人说。

据介绍,我市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打造,科学推进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工程建设,2023年开展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8个,2024年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面推进农田退水工程建设,探索不同类型农田退水回用模式,将农田退水引入灌溉渠道实现再利用,59个项目全部被纳入2025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建管并重,打造满意放心工程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农田配套设施建后管护是工程发挥长期效益的关键。我市高度重视工程管护工作,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创新工程管护模式,多渠道筹集管护经费,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印发农田基础设施工程管护实施方案,明确工程管护总体要求、管护范围和目标、管护主体与职责。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指导镇(街道)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定管护制度,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市场化管护模式,清江浦区、洪泽区等地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为部分已建成项目购买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由专业队伍负责日常巡查和工程管护维修;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五老”监督员监督制度,有效构建受益主体共建共管新局面;推广使用农田建设“易掌田”线上监管小程序,助力高效管理。

统筹保障管护经费,市级财政从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金,积极向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奖补资金,促进县区进一步管好用好项目工程;洪泽区、金湖县将农田基础设施纳入农村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管护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范围,努力实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确保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发挥长期效益。

通讯员 冯柄衡 王宇

融媒体记者 刘 梦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

责任编辑 白留伟


淮网,淮安网,淮水安澜,淮安新闻,淮安美食,淮安人才,淮安房产,淮安家居,淮安汽车,淮安教育,淮安旅游,淮安分类信息苏ICP备2024099737号-1苏ICP备2024099737号-11

 苏ICP备2024099737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