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学街:古城里最有文化气息的老街

在淮安区,有一条老街叫府学街,因淮安府学在此而得名。从南门大街向东进入府学街,前行大约二三十米,右侧的泮池便会映入眼帘。泮池南侧照壁上“宫墙数仞”四个大字,象征着深厚的学识与高不可攀的境界,典雅庄重。照壁下方的长方形水池就是府学泮池,南宋应纯之曾于泮池上建献功堂,编练水军,基本上奠定了以后府学的规制。现在泮池北侧的府学街原为淮安府学棂星门前东西向通行的道路。淮安府学主体旧址位于府学街以北,北至大麒麟巷(旧名双寨街、府学后街),东至系马桩巷,西至灯笼巷。

淮安区古称山阳县,是淮安历代郡、府治所所在,古代官办的儒学既有山阳县儒学,也有淮安府儒学。淮安府学生源很广,学生来自所属各州县。元代淮安所辖范围最大,明代次之,下辖现在苏北除徐州直隶州以外的大部分地域。根据《淮山肄雅录》记载,仅顺治十四年(1657)至光绪三十年(1904),淮安府学就招收生员3950名。苏北一带的文人,特别是官僚、文学名人,大多数在淮安府学读过书。其中,有人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进士,便进入仕途,成为封建官僚,如明代的潘埙、沈坤,清代的汪廷珍、李宗昉等;也有人成为诗人、学者和文学家,如明代的文学家吴承恩、清代的朴学大师阎若璩等。

据文献记载,淮安府学始建于宋代景佑年间。宋代淮安称楚州,在南门内今府学遗址处建有一座孔庙,此即楚州儒学。景佑二年(1035),田曹(屯田官)魏廉任楚州知州。他认为,该祠“陋荒不能为礼”,不足以“育材劝学”。于是,便上书建议扩建,批准后便立即动工。建成后,著名词人宋祁还为之作一篇《建学碑》。据碑文记载,此次工程在原址南侧筑坛建堂,两旁建厢房,另建收藏书籍的楼阁和存放器物的库房,厨房、厕所齐备,共78间。正殿除供孔子外,另增配祀四科十子。整个建筑南边挂“孔庙”匾额,西边另挂“楚州儒学”门匾。此后历代均有增建与维修,淮安府学规模越来越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邑人王同庚、顾云臣等吁请知府张球拨款,陈述斋、朱炳卿等谋之六邑人士筹款,将泮池照壁增高3尺,照壁上有“宫墙数仞”4个大字。清末战争迭起,府学逐渐损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将淮安府学棂星门与泮池之间的东西向道路命名为府学街,府学后街改名为大麒麟巷。1958年府学改建为青年公园,北半部建成文化馆,现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部分遗址存于地下。淮安府学在历史上是苏北地区读书人向往的神圣殿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淮安府儒学和府学街是淮安灿烂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刘志钧 徐天魁

通讯员 徐爱明 张景国 孙银凤


淮网,淮安网,淮水安澜,淮安新闻,淮安美食,淮安人才,淮安房产,淮安家居,淮安汽车,淮安教育,淮安旅游,淮安分类信息苏ICP备2024099737号-1苏ICP备2024099737号-11

 苏ICP备2024099737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