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川流不息的里运河将清江浦一分为二,在大闸口一段,南岸是繁华的花街,北岸是兴盛的十里长街。作为该段里运河南岸的堤坝,轮埠路名称的由来或许就和“轮埠”二字的意思有关——这里是船舶停靠的码头。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淮扬运河轮船航运开禁,民族资本轮船公司涌现。该年四月初四,立生洋行率先开通“镇清线”。至1934年,共有招商、戴生昌、镇通、江泰等14家轮船公司开辟淮扬运河航线。清江闸东侧为“镇清线”的北端终点,这些轮船的停靠处就被称为轮埠路。
刘志钧 摄
1959年城南大运河新航道开通,市区段里运河老航道渐渐退出航运的舞台,轮船码头由清江大闸口南移至清浦南港,轮埠路也渐渐由繁华的市井之地演变成散落的居民住所。淮安文史专家王乃荣在《清江浦印象》中写道:“从前,在慈云寺、文庙的背面,排列着参差不齐的各家轮船公司的候船室和售票窗口,以及货物堆栈,还有几家旅馆、客栈。路两边杂乱无章地拥挤着香烟摊、小饭摊、瓜子花生摊……”
刘志钧 摄
现在的轮埠路不仅是一条路,还是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南岸的一条主轴线。在轮埠路两侧,有见证淮安600多年兴衰的清江大闸,有古朴的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有精雕细琢的小品和花坛,有小憩的凉亭。值得一提的是,道路一侧六组栩栩如生的雕塑,清江包子、休闲对弈、私塾授课……活灵活现地呈现清江浦不同时期的市井生活和繁荣景象,时间跨度从里运河最为繁盛的明清时代一直延续至现代,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赏。
刘志钧 摄
得益于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打造,新修建的轮埠路长约5.6公里,路面得以拓宽。轮埠路在改造中还降低了河堤,让运河两岸的美景一览无余,让人流连忘返。如今,老街重聚烟火气,成了不少市民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这里的道路干净整洁,琳琅满目的集市摊位让人应接不暇,一座座承载着历史文脉的建筑沿着轮埠路依次排开,亭台景观错落有致,信步其间,惬意、闲适感油然而生。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通讯员 张景国 孙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