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大自然的伟大杰作,与人类有着利害相关的密切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明星”,是神圣、美好的象征,也是长寿、财富的象征,更是智慧、灵动与神秘的化身,与蛇相关的文化现象举不胜举。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淮安蛇文化这一鲜为人知的宝藏吧!
蛇与自然生物
淮安地区的自然环境适宜多种蛇类生存。据《淮安市志》记载,淮安的蛇类有水蛇、赤链蛇、王锦蛇等十多种。
水蛇又称泥蛇,是一种小型无毒蛇。身体粗壮,尾巴短小,前部有大小不一的黑点。由于长相难看,人们都害怕水蛇,所以民间有“水蛇不吃人——瘆相难看”之说。水蛇通常栖息于溪塘、水田等环境中,偶尔也会离开水,主要以鱼类、蛙类以及甲壳纲动物为食。
赤链蛇又称火赤链,属中型无毒蛇。头部宽扁,呈椭圆形,黑色。体背有六七十条狭窄的红色横纹。主要栖息在田野、村庄、住宅及水源附近,以蛙类、鱼类以及蜥蜴、昆虫等为食。属夜行性蛇类,晚十时以后活动频繁。平时性情比较温和,不主动攻击人;遇到敌害时,会发起攻击,且有咬人不松口的习性。
王锦蛇俗称菜花蛇,属大型无毒蛇。成体菜花蛇头部前额有“王”字形状的黑色纹路,且体型较大,性格暴戾,攻击性极强。清光绪《淮安府志》记载:“咸丰七年(1857年)十月,运河有巨蛇盘水上,昂首出水,至闸口侧而过,随流东下。”此巨蛇当为菜花蛇。1973年,盱眙县曾发现一条长达5.9米、相当罕见的菜花蛇。菜花蛇广泛栖息于平原、山地及丘陵地带,常在河流、水塘、水库附近活动,主要以蛙、蜥蜴、蛇、鼠类及鸟蛋等为食。
蛇床子即野茴香,因此药多在蛇身下发现,如同蛇的床一般,故称为“蛇床”,其籽即称“蛇床子”。清乾隆《山阳县志·药材之属》记载:“蛇床子,似蒿,白花,细黄子。”蛇床子被历代医家视为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的要药,且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人体骨髓造血等功效。蛇莓又称蛇泡草、蛇果、野草莓、地莓等,多生于山坡、路旁、沟边、田埂边的杂草中,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收敛止血的功效,又有治毒蛇咬伤、敷治疔疮、杀灭蝇蛆等作用。
蛇与地名区划
《续纂山阳县志》记载,淮安旧城发端于管家湖的湖心寺,自此昂首向东,状若灵龟;再于城东南筑像蛇一样的蛟龙岗,促成龟蛇相恋,淮安城得以根深柢固。真武桥位于东长街南段的文渠之上。真武即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是北方七宿的总称,为龟蛇交织的形象。真武桥本不该建造,且方位亦不吻合,应该是后人不通其义,妄自认为四方之桥缺少一个,“易名以补之者耶”。龙窝巷位于淮安区大圣桥东端,为淮安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关于龙窝巷的名字有多种传说,其一是因为古代巷中曾挖出一窝蛇而得名。巷内建筑大多保留了古色古香的传统风貌,彰显着历史的风韵和气息。
蛇峰村位于淮安区车桥镇东北,是淮安市唯一一个以“蛇”命名的村。根据明正德《淮安府志》记载,南宋嘉定《山阳志》中就有“蛇风浦”。后来,“蛇风浦”变成“蛇风沟”,“蛇峰”因此得名。清乾隆《山阳县志·建置志·坊镇》记载有“蛇峰镇”,《民赋志·里图》新设乡坊载有丰裕十乡的“蛇峰坊”。1941年,新四军以蛇峰为中心成立淮安县泾口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蛇峰一直为村级建制。蛇峰人充分发挥蛇一般的智慧、灵活的禀赋,开拓创新,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蛇峰村先后获得淮安县(市)、淮阴市十强村、明星村及淮安市乡村治理竞赛先进集体、全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殊荣。
蛇树庄是淮安区车桥镇丰年村的一个庄子。庄子因藏身古树树洞的恶蛇遭雷击而死而得名。淮阴区有个蛇家坝,原名佘家坝,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六月建设的挡水构筑物。
蛇与社会生活
每逢传统佳节端午节,淮安民间有挂五毒图于门户或者在儿童手臂、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饰物的习俗,其意在禳避病害,祈求平安,清乾隆《山阳县志》记载:“小儿女佩五毒和蒜头之类,系百索,即续命丝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食蛇的传统,蛇曾经是淮安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水蛇粥美味可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特殊的药膳功效;椒盐蛇段外皮金黄酥脆,内部鲜嫩多汁,搭配椒盐后更加香脆可口;凉拌蛇皮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滋补身体、改善皮肤等功效;蛇胆酒是用蛇胆泡(煮)的酒,具有祛风活络、补气养血、滋阴壮阳、祛湿散寒等功效。
蛇的全身都是颇为珍贵的中药材,蛇蜕具有祛风、杀虫、明目、推翳、解毒清热等功能;蛇皮在医药上用于治疗牙痛;蛇脂即蛇油、蛇膏,对水火烫伤、冻伤、皮肤皲裂等颇有疗效;蛇骨在民间被用于治疗疟疾,疗效甚佳;蛇胆具有化风祛痰、疗疳杀虫、清热明目之功效;蛇毒具有促凝、抗凝、纤溶及抗癌等用途。蛇胆川贝液可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季德胜蛇药片则用于治疗毒蛇、毒虫咬伤。
蛇与文学艺术
淮安有很多与蛇相关的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水蛇腰”被用来比喻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段。“美女蛇”被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美丽,但富有心计、心肠狠毒的女性。“地头蛇”被用来形容当地强横无赖、欺压人民的坏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告诉人们,再强大也不要在别人的地盘上撒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告诉人们,偶尔的挫折失败常常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很大伤害。“人心不足蛇吞象”警示人们,应当克制过多的欲望,否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蛇无头不行”体现了团队协作中领导核心的重要性。“打蛇打七寸”则告诉人们,做事要抓住重点方能有效。
文学作品中,蛇的形象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淮安人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第6回中,二郎神大战孙悟空时,大圣就从水中窜出,变成一条水蛇,钻入岸上的草丛中;《西游记》第16回中,小白龙眼看打不过孙悟空时,也是变成一条水蛇,钻入草丛中。最为知名的蛇精是蟒蛇精,出现在《西游记》第67回,是取经团队遇到的第55难。最终,孙悟空设法进入蟒蛇精的体内,用金箍棒将其打死,为民除害。《西游记》中也有英勇的翼火蛇和蛇将等形象。《西游记》中的蛇精形象多样,扮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有的为害一方,有的则在特定情节中发挥作用,体现了吴承恩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