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自本报4月12日开设“开发园区行”栏目以来,淮安日报融媒体记者走遍了淮安各大开发区、产业园区。无论是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塔吊林立的项目工地、还是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场景,每到一处都能体会到只争朝夕、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的蓬勃气息。
近年来,淮安抓紧牵牢开发园区改革“牛鼻子”,不断优化园区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园区改革与创新发展行稳致远,更好发挥开发园区发展经济、集聚产业、扩大开放、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和主阵地作用,重大项目接续落地、优势企业加速聚集、优良生态不断聚合。
以深化改革激活力
今年以来,淮安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破除开发园区发展瓶颈,制定新一轮人事薪酬、招商机制改革方案,加大组织、人事、财政等方面改革支持力度。
为积极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机制,今年涟水经济开发区出台《涟水经济开发区综合考核办法(试行)》,在前期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实施末位淘汰的基础上,实时动态调整,对实绩突出的招商人员适时调档升级,对连续两年没有实绩的人员调岗调离,进一步选优配强招商力量。
淮安经开区紧扣“增强干部队伍活力”重点改革任务,持续深化招商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突出以岗定薪、按绩取酬,不看干部职务职级、只看项目第一引资人,在薪酬总额内向重特大项目攻坚实绩贡献突出人员进行“二次倾斜分配”,将更多干部职数用于激励招商一线人员,充分激发经开区人拼招商、抢项目的积极性。
在新一轮开发园区改革中,淮安各开发园区聚焦“人”这一核心要素,深化干部人事改革,畅通园区干部交流渠道,按照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支持园区跨区域选拔优秀干部,实行交叉任职,推动“好人好马进园区”。全市各开发园区服务经济一线岗位人员占70%以上,薪酬分配向项目招引攻坚岗位和急难险重岗位倾斜,有效提升抓招商、促发展的主动性和高效性。坚持“政企分离、管运分开”原则,深入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进一步理顺区内与区外、区内各功能板块、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促进园区管理运营更好适应最新形势、体现先进理念。全市各开发园区基本形成“开发区+功能园区”发展格局,首批金湖银涂工业园、淮安施河教育装备产业园等10个功能园区纳入“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淮安高新区整合5个重点工业集中区,形成“1+5”发展格局。涟水经济开发区高标准编制“一区三园”发展规划,建设食品产业园、空港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承载力。
机制顺了,方向对了,才能实现加速奔跑。如今,淮安以改革为牵引,着力引导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激活以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带动县域经济攀高跃升的“一池春水”。
以招大引强提效力
产业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是园区加快开发建设、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是淮安开发园区建设的集结号和指挥棒。
总投资130亿元的捷泰新能源项目拥有全球单体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N型太阳能电池制造车间。这座崭新的现代化工厂选择在涟水经济开发区空港产业园落地。在捷泰新能源的驱动下,涟水经济开发区聚力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睿晶石英、亨芯石英、众力光伏组件等一批产业链项目纷至沓来。
功能性新材料、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品、新医药等化工新材料产业企业集中在淮安工业园区落户。总投资5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及零部件项目也在该园区落户,经过150天的紧张建设,去年7月30日该项目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线通线,标志着比亚迪集团全球唯一的新能源卡车基地正式落成。
总投资202亿元的中天钢铁淮安项目落户淮安高新区,建设6个生产分厂,产品主要为汽车子午线轮胎骨架材料。2025年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精品钢帘线150万吨,约占全球钢帘线年产能的三分之一,将成为钢帘线行业智慧智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变革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事实证明,“招大引强”的改革魄力正转换成开发园区的发展动力。今年以来,淮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园区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成投产。探索扶持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机制,结合全市打造“7+3”先进制造业集群,根据产业基础一体化定位、特色化发展方向,绘制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及重点企业清单、政策清单等,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产业链提能升级。落实全员提供信息、专业化洽谈攻坚、分层次领导推进等招商机制,拓展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等招商模式,持续提升招商服务质效。健全项目分析研判机制,源头把控项目招引质量,引进培育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实现50亿元重特大项目新突破。拓宽优质资源集聚路径,系统开展人才引进方式、培育模式、评价机制等改革,积极发展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等各类创新载体,广泛汇聚人才、科创、信息等优质资源。滚动实施“千企技改”工程,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动能转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以优良生态聚合力
招商引资,首拼的是营商环境。
“项目推进效率高、速度快。”江苏三泓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戴超直言对金湖经济开发区的帮办感受。据悉,该项目总投资5.2亿元,新建厂房5.8万平方米,一期项目用时不到一年就建成投产,二期项目又在3个月内实现竣工验收,建设周期比原计划缩短了5个月。据介绍,金湖经济开发区聚焦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需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动项目快投快建快开工。
江苏众力光伏有限公司投资10.5亿元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二期项目土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图审合格证、施工许可证“五证联发”,开创了涟水县“零跑腿”办结“五证联发”的先河。涟水经济开发区县投资项目代办员挂职企业锻炼,从企业角度提供“保姆式”服务,用实际行动丰富拓展“涟快办”营商环境品牌,为企业提供“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极优服务”,确保投资主体在20日内办结各类手续,为全县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随着开发园区机制体制改革的深化,淮安开发园区处在大发展、大转型的重要时期,园区受审批权限制约、企业多头跑手续,严重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办事体验,更不利于园区的功能发展和壮大。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赋权工作是淮安开发园区整合提升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项目攻坚突破的重要举措。
改革赋能,厚植“近悦远来”营商沃土,正为全市开发园区经济腾飞插上“隐形的翅膀”。近年来,淮安加快实施全链赋权改革,15个市级部门的95个审批事项全面下放至开发园区。各开发园区拓展应用“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数字化联合图审”等改革成果,大幅提升项目审批效率,确保了赋权事项“放得下”“放得稳”,基本实现“区内事区内办”。探索扶持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机制,强化项目建设“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行10亿元以上项目“一企一策”专班和“直通车”服务。 坚持产才同招同引,系统开展人才引进方式、培育模式、评价机制等改革,搭建公共创新平台和产业投融资平台,汇聚人才、科创、信息等优质资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土地等园区急需、与工业企业发展相关以及难以承接的审批事项,创新采取委托审批、分支机构审批等方式,实现市场准入和投资建设审批全链条赋权。实行行政审批“不同意”事项报备等制度,推行“四即”快速审批、“桩基先行”分段审批等模式,推动审批、监督和执法有效衔接,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宋菲
责任编辑 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