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员服务既贴心又周到,让我有了一个得力帮手,真的非常感谢你们的关心与爱护。”日前,市民严女士在淮安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中心办理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相关业务时激动地向窗口工作人员表示。
据了解,严女士的母亲因患阿尔茨海默症完全失能,且有语言障碍,长期卧床,需要悉心照顾。“由于工作繁忙,我们无法时刻陪伴在母亲左右。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参加了长护险,现在护理员每月上门10次约15个小时。在护理员的照顾下,老人的气色好多了。”严女士说。
据了解,在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趋势下,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我国的失能人口不断增加。长护险是以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被称为继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和失业保险之后的“第六险”。
2023年8月,我市出台长护险实施方案,相关落地工作有序推进。根据当前政策,我市长护险试点阶段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起步,重点满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经医疗机构或康复机构规范诊疗、失能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经申请通过评估认定的失能参保人员,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截至目前,全市110万参保职工全部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共计3709人申请失能评估,2859名重度失能人员已享受长护险相关待遇。
为实现长护险服务“零距离”,真正为老百姓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我市已投入使用9个长护险服务中心,设有21个服务窗口,招聘并培训36名长护险工作人员,实现县区全覆盖。除了为参保人员提供全市通办、一窗受理的便捷服务,还充分运用“互联网+医保服务”思维,实现经办过程、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全流程闭环管理。开发“长护险信息系统”,并与“江苏医保云”APP对接,让参保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长护险评估申请业务,定点评估机构的评估人员可在线上及时记录与提交评估量表信息,护理人员可通过手机开展线上签到签退等操作。线上与线下经办系统协同运行,确保长护险经办业务的便捷性、及时性与精准性,实现了管理、评估、经办、护理不同机构间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为提升服务质量和失能人员的获得感,我市组织全市护理机构200多名护理员开展集中培训,采取“理论+实践”“案例+讨论”的模式,委托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医师、副教授、讲师授课,全面提升护理员的专业技能。此外,制定每一个项目的操作流程和执行标准,规范服务行为的同时推动护理服务机构规范发展。
为规范护理机构服务行为,保障失能人员权益,我市建立“智能监管+满意度评价”系统,通过对护理服务的全流程监管,切实保障服务时长、服务项目、服务次数达到要求。失能人员或者家属在每次护理服务之后可以对护理员的服务进行线上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便于护理机构改进,形成服务的闭环。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短短的一句话道尽许多失能人员家庭的辛酸与无奈。自长护险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积极利用多种形式落实长护险政策,开展主题宣传月活动和各类爱心公益活动等,切实提升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未来,我们只有在优化服务流程上不断做减法,才能让长护险的便利辐射到更多的重度失能人员家庭。”淮安市医保中心业务负责人表示,医保部门将持续完善长护险制度政策体系,提高服务质量,让更多的重度失能人员享受到长护险带来的温暖和关爱,将这项民生实事做细做好。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陈静
融媒体编辑 袁玥
责任编辑 管艳